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
一、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
计算机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:
1. 主机部分(核心处理单元)
CPU(中央处理器)
包含:
控制器:用于协调和控制各个部件的工作
运算器(Arithmetic Logic Unit, ALU):用于执行算术和逻辑运算
有的现代 CPU 还集成了缓存(L1/L2 Cache)、寄存器等模块
内存(主存储器)
存放当前正在执行的程序和数据
2. 外设部分(输入/输出设备)
包括:
硬盘、U盘(外存储器)
IO 设备:如鼠标、键盘、显示器、打印机等
二、存储系统的分层结构
现代计算机系统中,数据的存储和访问采用分层结构,按速度由快到慢、容量由小到大排列如下:
寄存器(Register)
位于 CPU 内部,访问速度最快,数量极少(几十个)
直接参与指令执行,临时保存计算中间结果
缓存(Cache)
位于 CPU 内部或核心附近,分为 L1、L2、L3 三级
存储近期频繁访问的数据,减少访问内存的次数,提高效率
内存(Memory,RAM)
也称主存,用于存放当前运行的程序和数据
相比缓存速度慢,但容量大得多
外存(External Storage)
如硬盘(HDD)、固态硬盘(SSD)、U盘等
用于长期保存数据,速度远低于内存,但容量最大
✳️ 分层设计的意义:
平衡“访问速度”与“成本/容量”
寄存器和缓存虽然快但贵,适合存储临时数据
外存虽然慢但便宜,适合存储长期数据
整个系统通过“局部性原理”高效调度各级存储,提升整体性能
三、三类总线结构
计算机系统内部的各个部件通过“总线”进行连接和通信。
地址总线(Address Bus):负责传送内存或IO设备的地址
数据总线(Data Bus):传输数据本身
控制总线(Control Bus):传递控制信号(如读写信号、中断信号等)
🟡 总线通信方式
单工(Simplex):数据只能单向传输
半双工(Half Duplex):数据可双向传输,但同一时间只能一个方向进行
全双工(Full Duplex):可以同时进行双向传输
多数计算机总线是半双工的:即数据和控制信号轮流在总线上传输,以降低复杂度和成本。
四、数据传输控制方式
1. 查询(Polling)方式
CPU 不断主动检查外设是否完成操作,效率低,占用 CPU 时间。
2. 中断方式(Programmed I/O with Interrupt)
当外设准备好后,通过“中断”通知 CPU,提高效率。
3. 直接内存访问(DMA, Direct Memory Access)
外设通过 DMA 控制器直接与内存进行数据传输,CPU 只需发起和结束指令,不参与过程。
极大提高了传输效率,是高性能设备常用方式。
五、处理器体系结构
1. 冯诺依曼结构(Von Neumann Architecture)
指令和数据共享同一个内存空间和总线
优点:设计简单,成本低
缺点:“冯诺依曼瓶颈”:数据和指令不能同时传输
大多数 PC、笔记本、服务器使用此结构
2. 哈佛结构(Harvard Architecture)
指令和数据各有独立的内存和总线
优点:可同时传输数据与指令,效率高
缺点:硬件复杂度高,成本高
主要用于嵌入式系统,如 DSP(数字信号处理器)等设备
哈佛结构常见于专用芯片和高实时性场景,例如音频编解码、信号处理等。
六、RISC vs CISC 架构对比
举例:
ARM 处理器:采用 RISC 架构 → 注重能效与移动场景
Intel x86 架构:采用 CISC → 强大灵活,但功耗较高